[秦始皇兵马俑文化考察报告]文化考察报告4篇

考察报告 2018-07-06 网络整理 晴天

【fanwen.jxxyjl.com--考察报告】

本文目录
    文化考察报告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阳煤集团企业文化建设考察报告服务文化考察报告:感动每一位员工

  20xx年11月1日上午,在专家和班主任贺老师的带领下,国培的学员们驱车来到了深圳市宝安区的机关幼儿园。在车上远远眺望就看到了幼儿园大门口众多领导和园长的热情等待,使乘车疲劳的学员们重新激发起学习的热情,一下车,便拿出照相机照个不停。

  首先,在区领导的有序安排下,我们集中在音乐室聆听了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的领导分别介绍了近段时间宝安区课程改革成果展示的活动介绍和开展情况,然后对宝安区教师培训模式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重点围绕五段互动式培训展开详细的说明,并播放了一个“辩课互动”的视频让我们观看,此刻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碰撞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对于第一次听到这么系统和创新的培训方式使我产生莫名的惊喜和收获的丰厚,我不怀疑五段互动式培训取得的初步成效,但我对“辩课互动”的环节有所保留,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讲求轻松愉悦、和谐文明的研讨氛围,如此的氛围让我感到不适。是否一定要把少数的老师摆在台上分出正反方的辩论才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呢?少数人顷刻间的言语反映是否能准确或更好的引导在座倾听的数百人呢?大多数老师研讨的锻炼平台又应怎样平衡呢?种种的疑惑都让我感到不解,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深入考察和现场体验一下这种氛围,更多的去调查幼儿园一线老师对此培训方式的感受来解开我的疑虑和困惑。

  其次,区领导安排了学员们自由参观了幼儿园的大环境和班级环境,这让每个学员欢呼雀跃,因为这是大家最期待的时刻,我的心情也同样激动。

  当走进这个幼儿园的大门,看到大堂中间孩子们的大头照、灿烂可爱的笑容、醒目、简约的一行大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每一天”,行间简练却映照出幼儿园先进的办园理念。穿过走廊和过道,充满了孩子们的作品,艺术性、有品位的装饰体现出管理者的文化内涵和有序的管理。一些角落、空间的处理、玻璃的装饰、物品的摆放、教师办公室等布置都恰到好处,让走进幼儿园每个人处处感觉有序、温馨、有文化、有品味。

  我特别欣赏班级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值得学习和推广。第一,班级管理形成良好常规;每个班级的物品摆放整洁有序,三维空间有效利用,整个班级充满童真童趣,家园园地内容清楚明了,资料及时更新和更换,便于家长阅读和查看。第二,环境布置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内容丰富;班级主题突出,从吊饰、主题墙、作业单、幼儿作品、区域材料投入紧紧围绕主题活动内容,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创设环境的积极性,运用了幼儿的原始作品装饰班级环境,形成独特丰富的班级文化。第三,区域创设科学合理,材料投入丰富有趣;班级老师能充分利用空间,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需求等设置了各种区域,利用吊饰和一些手工艺品间隔自然分开了每个区域,非常舒服。每个区域的空间和材料能考虑幼儿的容纳人员、取放、有效、数量、质量等因素,为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四,注重安全教育和自我锻炼;走进每个班级都能看到一个关于安全教育的墙饰,让孩子通过观看一些简笔画和一些简单的语句,获得一些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上的班级环境创设,为幼儿的积极主动参与和审美能力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所以,班级环境的隐性教育得到充分的发挥并成为幼儿的第三任教师,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本次深圳文化考察使我获益良多,不但能接触到一些创新型的培训方式,更让我在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内涵的发展和班级文化建设细节等方面作出了更多思考,对照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尝试和调整,运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幼儿园的持续发展,为幼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质量,办家长满意的幼儿教育。

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文化考察报告(2) | 返回目录

  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充分借鉴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国资委组织部分中央企业及下属单位主管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于3月16日至4月5日赴日本进行了企业文化培训考察。

  培训采取三种形式

  一是听取专家集中授课。长崎大学神郡克彦教授讲授了《如何建立企业名牌》,神户大学黄磷教授讲授了《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经济产业省经济产业政策局铃木先生讲授了《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关政策》等课程。 

  二是专题讲座。荏原制作所通过一个环保的典型案例介绍了企业的危机公关处理和文化创新;资生堂介绍了如何秉承福原信三的理念,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企业形象的创造;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全球化人事部小西工己先生介绍了《丰田之路与人才培养》;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介绍了松下幸之助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JR西日本铁道公司介绍了如何培训民营企业精神;金钢峰寺宗务总长土生川正道理事长介绍了日本人精神的形成;东京证券交易所介绍了企业统治的思路和原则;经济产业省玲木先生介绍了日本政府推进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有关政策。讲座中还采取互动式的讨论,进行深入研修,在交流和探讨中,既了解了日本企业的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情况,同时又宣传了我国经济发展成就和中央企业的实力。 

  三是参观考察。先后参观了荏原制作所、资生堂株式会社、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西日本旅客铁道株式会社(简称JR西日本铁道公司)、日本电通公司、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8个企业和东京证券交易所,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副社长川村群太郎等20多位企业高层领导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参观了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国际展览中心、资料馆、技术馆、丰田公司资料馆、资生堂画廊和资料馆等10个企业展馆;观摩了爱知县世博会中国馆、日本馆、主题馆等展馆;访问了日本经济产业省、兵库县、神户港务局等3个政府部门。在走访的企业中,既参观了历史馆、资料馆、艺术馆、技术馆,又参观了生产线,既对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情况有所了解,又观摩了企业的实务操作。同时,我们还通过乘坐地铁、公共汽车、新干线高速列车等途径,比较广泛地了解了日本的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培训结束前,考察团的19名同志利用晚间时间分组进行研讨交流,大家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时间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培训期间能安排考察如此之多的世界知名企业实属不易。同时,大家认为通过培训拓展了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学习了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及需要引以为鉴的问题,对加强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了很多启示。培训结束时与我国家外专局驻日本办事处的同志进行了会谈。   日本企业文化建设

  的基本特点和经验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们感到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呈现出以下6个显著特点。

  (一)积极倡导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为企业发展培育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企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所考察的日本企业都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积极倡导,把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成为日本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日本企业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突出位置,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历史背景上看,18世纪近江商人就提出了“卖方、买方、社会”三方都好的理念;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企业明显地抱有一种“报德思想”,二官尊德提出“社德合一”,即“事业在自己得利的同时,必须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实惠”。20世纪以后,松下幸之助等杰出的企业家又积极地倡导企业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并于1956年召开经济同友会全国大会,通过了经营者必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决议。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同友会又把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于5月改定通过了《日本经团联关于企业行动宪章》,提出了10条企业行动准则,使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工作进一步得到强化。正是由于长期以来一些杰出的企业家的积极倡导和实践,形成了日本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引领着日本企业的发展方向,使日本拥有一大批历经百年长盛不衰的企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日本跻身世界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二是从现实状况看,近年来,日本企业出现了一些丑闻,突出表现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做假帐、欺骗社会公众。如在东京证券所上市交易已有50多年历史的西屋铁道公司,违反有关规定,使公司股票80%掌握在特定人手里,利用员工假持股来逃避监管,欺骗股民达10年之久,这件事曝光后在日本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这一教训使日本企业充分认识到,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以诚信负责的社会形象取信于公众和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三是从企业面临的宏观发展环境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公众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日益成为衡量企业优劣的重要标准。四是经过长期实践,日本的企业家认识到,在当今人类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除了战争,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占用社会资源最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实践活动,企业在占用社会资源的同时必须给社会回报,以争取社会的支持与理解,为企业创造长远发展的环境。五是政府的大力倡导。日本政府把推进企业落实社会责任作为重要内容,由经济产业省具体负责推进和实施。如通过社会调查向企业提供社会需要等情报,对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等等。由于上述原因,日本的企业都很重视将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企业家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站在履行社会责任这个制高点,才能赢得企业长期发展的良好环境,所以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日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突出强调五点: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切实实现股东和雇员(员工)的利益。二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三是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四是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息,保证经营活动的公开和透明。五是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统一起来。如丰田公司1992年为了倡导“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全新环保理念,专门设立了“丰田环境委员会”,制订了“丰田地球环境宪章”——《丰田对于地球环境的参与方针》,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公司面向21世纪的未来战略——“制造亲近人类与地球的汽车”。为了落实这一战略,丰田公司不惜将年销售额的6%作为攻关资金,组建起1.2万人的庞大研发队伍,开始了“绿色”汽车的发明创造。经过长达5个年头的不懈努力和反复试制,1997年12月丰田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先躯。它消耗每升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比一般汽油车至少提高一倍,污染物却减少了90%。

  (二)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统一起来,特别注重建设人企合一的发展团队。

  我们考察的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很好地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处于缓慢增长期,即使在企业面临各种困难的情况下,日本企业仍然坚持以年功制为主的分配模式,较好地保持了员工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等企业制度基本不变,努力做到不裁员,保持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保持员工福利待遇基本不变;二是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海外市场,为员工发展创造更多空间;三是不断优化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如: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是全球著名的商用空调和氟化工产品生产企业,在遭受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企业经营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力争作一个能够保证雇用的公司”这一宗旨,通过每年限量招工、实行内部转岗分流,对部分员工进行再培训,尤其是及时实施了国际化战略,把开拓中国市场作为战略重点,每年利润增长的10%来自中国,从而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对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关注员工的利益、促进企业和员工实现共同成长的情况、1999年3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

  (三)努力做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培育支撑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力量。

  我们这次考察的日本企业平均寿命在40年以上,有的企业寿命长达100年。如:以生产高级化妆品著称于世的资生堂株式会社成立于1872年,至今已有133年历史,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成立于1918年,至今也有87年的历史。探究这些企业长寿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些企业在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同时,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企业发展既奠基在深厚的文化积累之上,植根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能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很好地继承了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如协调配合的团队意识、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并通过创新,把企业建成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二是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注意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使之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财富。如: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在松下幸之助提出的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企业作为‘社会的公器’,在‘顾客第一’的基础上,实现‘日新月异’”的文化基因,又把“日新月异”转变为“坚持技术革新’的理念,以这种理念指导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三是通过建立资料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使企业创造的文化成果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通过免费向社会开放,使之成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成果,达到了用文化提升企业形象的目的。 

  (四)注重企业家高度文化自觉与员工自觉践行文化相统一,确立了上下同欲的文化追求。

  我们考察的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确立共同的文化追求为目标,把企业家的文化自觉与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统一起来,使企业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 

  通过在日本的学习考察,我们感到,日本企业家的文化自觉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确立了文化主导企业发展的意识,自觉用文化创新引领企业发展。二是具有崇高的文化追求,深刻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文化自觉程度。三是这些企业的企业家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性人物,起着倡导、实践、推动和变革企业文化的关键作用。四是普遍把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为企业的重要使命。五是具有敢领风气之先、不懈创新的可贵品质。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是一个代表性人物。我们这次在松下考察期间时时能感受到松下幸之助的存在,感受到松下文化的魅力,松下幸之助创立的松下文化仍然深刻影响着松下公司的发展。松下幸之助早在1932年就提出了“企业人一定要尽企业人的本分,为提高社会生活的品质和追求世界文化的繁荣而奋斗”的企业使命,1933年制订颁布了企业员工应遵行的“五大精神”,1935年制定了企业内规,强调知行合一等,从而推动和引领松下公司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创造了世人瞩目的辉煌。现在,松下公司又继承松下幸之助造福人类的文化自觉,确立了“为实现星罗棋布的网络社会做贡献”和“为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共存做贡献”的企业理想,投资建立了家电回收利用技术中心和环保资源再生工厂,负责20个厂家电器产品的再生利用,同时作为环保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努力为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建立循环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经过与日方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交流,得知日本企业家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大力普及教育,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二是日本的社会制度安排又使财富不会大量传给下一代,由此决定日本企业家很大程度上是靠成就感支撑,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这种成就感已经超越了狭隘的物质利益追求,上升到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三是日本的企业家是在日本国际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具有较宽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和不断求索、追求卓越的品质,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化自觉。资生堂第一任社长福原信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福原信三191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药学专业,毕业后又游历欧洲,学习欧洲的近代艺术,他既是一个企业家,又是一个酷爱艺术的摄影家,他把企业的追求定位为“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美化人类的生活”,并亲自参与设计了企业标识,把山茶花作为自己企业的象征,从而使资生堂由主要销售西洋药品的店铺发展成为主要生产高级化妆品的现代公司,并使资生堂文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文化色彩。四是国家和政府通过表彰奖励、舆论引导、政策支持等措施和途径,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家的文化自觉。 

  企业文化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看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的内化程度,是看员工自觉践行的程度。而这一点,在我们所考察的日本企业中得到了充分印证。这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注重知行合一,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已经成为企业员工的生存方式和工作习惯,体现在员工的言行之中。这些企业主要采取如下措施来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

  一是进行企业文化培训。这是日本企业的通行做法。我们所考察的企业都建有员工培训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培训机构。日产公司是日本第二大汽车公司,7月与我国东风汽车公司全面合作,这个公司规定要对新招收的员工进行为期6个月的系统培训,主要是学习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岗位操作技能等,培训结束经过考试,确认符合公司的用人标准后方可进入实际工作岗位。

  二是通过各种仪式,举办多种文化培育活动。日本企业提高员工文化执行力更多的是渗透在日常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如:举行入社仪式、创业纪念庆典、每个经济年度的庆典仪式、车间恳谈会等,其中荏原株式会社的案例教育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荏原株式会社成立于1912年,主要从事风水力发电的机械制造、环境工程机械制造和精密电子仪器制造业务等,3月23日因排污管连接错误导致该会社藤泽工厂发生二恶英泄露事故。事故发生后,荏原株式会社认真总结事故发生的原因,制定了5条基本行为准则,并把每年的3月23日定为基本行为准则再确认日,由董事长从8点30分开始对员工进行30分钟的演讲,用藤泽工厂发生二恶英泄露事故的案例,引导员工对照5条基本行为准则反省自己,查找差距,提高践行基本行为准则的自觉性。

  三是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做到全员构建企业文化。员工不仅是文化育人的对象,也是文化创建的主体。这在JR西日本铁道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JR西日本铁道公司18年前由国有转为民营后,企业文化面临着转型,这个公司注重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通过开展“我的建议”、理念征集、统一朗读“感谢乘客利用JR铁路”的宣传用语等活动,组织全员参与文化创建,营造人性关怀的文化氛围,确定了新的经营理念即:“立足于尊重人性化的立场,在建立劳资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铁路事业的活性化。同时,以成为一个受爱戴的、共同繁荣的综合服务企业为目标,作为国家的主导企业,积极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贡献”,从而成功实现了文化转型,塑造了企业新形象,促进了企业的飞速发展。

  (五)大力推进理念变革与结构重组、战略调整相统一,形成了文化与管理相融共进的良性发展。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理念的变化,适时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松下公司在松下幸之助1932年提出企业新的使命和新的经营理念之后,随即对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进行了调整,创建了以事业部制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二是当企业的性质、结构发生变化时,及时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进行调整,使企业文化及时实现转型,以适应企业发生的变化。如:JR西日本铁道公司在公司改制的同时实现企业文化转型的经验。三是企业发展战略发生改变,企业的经营理念也随之进行调整和创新。大金工业株式会社针对国内经济增长缓慢、企业发展空间狭窄的现实,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为此,他们对公司原有的文化理念进行调整和创新,于8月确立了“最高的信誉、进取的经营和明朗的人和”的公司纲领和10条经营理念。董事长井上礼之和总经理北井启之从9月份开始,在3个月时间里到大金在日本各分支机构及海外7个主要子公司举行说明会,对新的经营理念进行宣讲,2月又从日本国内和海外子公司请来10位员工同董事长井上礼之举行座谈会,并将经营理念印成小册子,发到员工手中,做到员工人手一册,用新的经营理念指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很好地适应了拓展国际市场的需要,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在中国的业务迅速发展,设有6个合资公司和独资公司,营业额达800多亿日元,西安庆安大金公司的利润更是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

  (六)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注意把宣传产品与经营“文化”相统一,培育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企业文化建设负有宣传产品、塑造企业形象的职能,这一点已是基本常识。但日本在此基础上赋予企业文化建设以新的功能,在宣传产品的同时,开始经营“文化”。

  一是非常重视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这些企业都设有规模较大的宣传部门、企业文化部门或形象策划部门,主要承担产品广告设计、企业形象策划宣传、企业文化的推行等。尤其是对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令人印象深刻,大部分企业用日文、英文和中文三种文,制作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册、宣传片以及企业网站等。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掌握了日语、英语和汉语三种语言。资生堂的宣传部有员工130多人,每年广告费用占营业额的10%左右。松下、丰田等公司都设有国际展览中心、技术中心等多个展馆,用于宣传公司的产品、形象和文化。

  二是对文化进行战略投资。福原信三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历史中培养和积蓄的理性和感性资产,提出“企业文化是继人、财、物之后的第4种经营性资产”的观点,为此,早在1919年他就在东京的商业中心银座设立资生堂画廊,免费为日本和世界各地的未成名青年画家、摄影家提供展出作品的场所,并聘请一批艺术家到公司从事形象设计与宣传工作,到目前为此,已有5000多位艺术家在资生堂画廊展出作品,并为资生堂公司留下大批作品,资生堂也在自己的形象宣传中创造了一大批作品,这些作品已成为资生堂的文化资产,并随着这些艺术家知名度的扩大而不断增值。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因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处历史阶段及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一、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真正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企业发展实践是企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反过来企业文化又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和水平,既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直接相关,又与企业家的素质和职工的整体状况直接相联。而且,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内生性,只有内在生长起来的文化,才能适应这个企业的需要,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从而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学习借鉴,但不可以照搬;可以适当引导,但不可以超越阶段;可以积极创造,但不可以忽视企业职工的整体特点。  

  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三个规律”,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一是遵循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认清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文化积淀,不断实现文化提升。企业百年不倒靠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也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目前,在部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期行为、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应该得到克服和改进。二是遵循企业成长的规律,认清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做到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既不能过于超前,又不能严重滞后,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企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的调整保持协调一致。三是遵循文化育人的规律,坚持文化理念推行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做到因人因群体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推进理念普及和文化育人。考察中,19名同志对日本企业在推行理念中强调自主性原则印象很深,但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日本企业员工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以及企业文化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基础上的。而对于处于企业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的中国企业来说,过分强调自主性也是不适宜的,必须把自主性原则与强制性原则结合起来,把正面激励同系统灌输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推动以人为本原则的全面落实。  

  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央企业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结合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的考察,我们认为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确立正确的以人为本原则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充分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历史性和整体性,并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把以人为本和以企为家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价值原则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人作为目的的价值高于人作为手段的价值。这一原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状况的一种扬弃,是对物统治人、个体淹没在虚假集体之中状况的一种扬弃。它实现了由人仅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到成为既是企业发展手段,更是企业发展目的的一种提升,这一提升并没有否定人作为发展手段的价值。由此引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从以人为本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看,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从现实互动关系上看,以人为本与以企为家互为前提、互为结果。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职工作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员工坚持以企为家就是自觉把自己作为企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和动力主体。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倡导以人为本必须同倡导以企为家结合起来,必须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否则,只强调人作为企业发展目的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导致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虚位,就会导致以人为本原则悬挂在空中。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各个企业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对职工提出“以企为家”的要求,注重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到,企业“以人为本”的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只有做到职工“以企为家”,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以人为本”,职工只有首先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  

  二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历史性,把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与企业发展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产生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在不同国家、社会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体现着不同的要求。“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必须同一个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日本企业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是日本国家发展程度的缩影,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累积的结果。我们在惊叹、羡慕的同时,必须用历史性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结果和状态。同时,真正从我们企业现实条件出发,根据企业发展程度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并通过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  

  三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整体性,把个体利益实现程度与整体利益实现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原则中的“人”既是一个个体性概念,也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发展,更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发展,实现各个群体在发展上的动态平衡;“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人的一个方面的发展,更是要实现人的多方面发展,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因而我们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必须按照整体动态平衡的要求,既要解决个体的特殊问题,更要实现整体性发展。  

  三、正确处理实施CI战略与实施CS战略的关系,及时导入CS战略,不断提升和强化中央企业的品牌形象。 

  中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已实施了CI(企业形象塑造的英文缩写)战略,这对提升企业自身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的考察,使我们认识到,在推进CI战略的同时,应该及时导入CS战略,使企业的形象塑造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CS是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的英文缩写。1990年,日本丰田公司、日产公司率先导入CS战略,建设顾客导向型的企业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到现在CS战略在日本已经广泛普及。如:大金公司在经营理念中提出“洞察下一个需求,创造新的价值”,并对此进行详细阐述。所谓“洞察下一个需求”,就是深入到顾客的内心深处,去发现连顾客自己也还没有察觉到的需求和愿望,并将其变为具体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给顾客以惊喜,继而创造新的需求,就是顾客满意战略的一种体现。松下公司充分利用本公司长期的技术储备和雄厚的设计实力研制出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代表家用电器发展趋势的20年后的家用电子屏幕墙,在东京自己公司的国际展览中心,每天都在向来访者进行描述和展示。 

  日本企业推行CS战略是同高度市场化的特征相适应的。高度市场化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市场导向,市场导向的核心是一切以顾客满意为标准,就是顾客导向。因此,CS是对CI战略的丰富和深化。CI战略体现的是单一的企业视角,着眼于自我形象的提升;CS战略是企业、顾客等多重视角,关注的是顾客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导入CS战略是一种趋势和必然,但并不意味着导入CS战略就取代CI战略,二者视角不同,所起作用也不同,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目前,中央企业应该对实施CS战略进行认真研究,择机导入、广泛实施这一战略,从而实现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新提升。 

  四、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为目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贫富差距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社会矛盾并不十分突出。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同日本社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强化共同体意识,积极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等,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我们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把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即“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区(社会)、企业与环境、员工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核心,通过积极进行理念创新,确立和宣传体现构建“六种和谐关系”的发展观、合作观、环境观、生活观等价值观念;在合理界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心理文化建设,促进员工身心和谐发展等措施和途径,不断优化人际关系,建立良好公共关系,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五、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特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 

  7月6日至9日国资委在大庆召开的“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各企业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初步掀起了建设企业文化的热潮。但这次日本之行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树立经营“文化”的新观念,做到建设“文化”与经营“文化”有机结合。  

  精神、理念、价值观等软性文化同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物质产品有一个显著区别,那就是这些软性文化越使用越增值,并且可以转化为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可以成为企业的经营性资产。这是可以对我们的企业文化进行经营的理论根据。而我们中央企业一般都有几十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成果,这构成了我们经营“文化”的资源基础。即使有的企业文化积累薄弱,也应该从经营“文化”的视角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经营”文化这个词的涵义就是提升企业文化以及对由此开发出来的具体文化产品进行商业化运营,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国内赴海尔学习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实际上就是经营“文化”的一种结果。当然,现在参与经营的主体不仅仅是海尔集团,更多地是媒体等企业外的社会力量,但起点还是企业本身。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不是要取代基础性的文化创建工作,而是对这一基础性工作的提升,是将在基础性工作中创造出来的成果所蕴藏的价值体现出来,并且不断增值。这就要求在基础性的文化创建中体现经营“文化”的要求。如:我们各中央企业建设的纪念馆、展览馆、资料馆等,就不仅仅是保存文化成果的场所,而应该成为经营“文化”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对这些场馆的投入,就不是纯消费性的支出,而恰恰应该是长期的经营性投资。  

  当前,中央企业开展“经营”文化的工作,具体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制定经营“文化”的长远战略,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确定中长期目标,从战略层面对本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资产进行经营。第二,可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如:在相关企业中把长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打造成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开发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商品,通过具体的文化营销,实现企业文化资产的升值,包括:开发体现企业文化个性的纪念章、纪念币、纪念邮票、企业歌曲、电视剧、网络游戏等。第四,培育宣传文化英雄,以此来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从经营“文化”的视角看,王进喜、王启民、李黄玺、许振超等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劳动模范,更是这个企业的文化英雄,代表着我国国有企业广大员工的精神追求,也体现着一个个企业的个性文化。如:王进喜是“创业文化”的代表,是大庆精神的人格化;王启民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李黄玺是新时期知识工人的代表;许振超是“效率文化”的代表。从经营“文化”的角度,对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进行解读和释义,不断进行培育和传播,就可以使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增值。  

  六、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尤其是要把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与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能力。 

  企业文化是全员性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践行的主体和文化育人的对象都是全体员工。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目标,而企业全员文化自觉的程度又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这在日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应该在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程度上下功夫,尤其是要着重在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和员工的文化执行力上下功夫。因为文化自觉程度低是当前我们中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存在三种错误倾向,可概括为“三论”:一是单一主体论。即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因而往往是因领导人员的变动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随之变化。实际上,企业家只是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而不是单一的创建主体,是文化理念的主要设计者,而不是惟一设计者,是文化践行的先行者,而不是文化践行的基础主体。“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这一论点主要是源于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概括。日本企业的性质大部分是私有制,而且早期都是家族企业,企业领导人长期不变,因而企业家的文化个性深深地影响了各自企业的文化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也有其局限性。而把这一论点移植到中国,尤其是移植到中央企业的文化建设上却是有失偏颇的。二是部门文化论。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和落实仅仅是企业文化部一个部门的责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各部门各负其责、合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三是与己无关论。这主要是存在于员工中的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是企业家的责任和工作,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因而也就无法谈文化执行力的问题。  

  这三种错误倾向是中央企业在提高全员文化自觉上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应探索建立全员创建体系,形成全员建设企业文化的局面。日常工作中,注重设计具有全员性特点的文化创新与培育活动,吸引员工广泛参与。二是应探索建立综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三是应探索解决文化与管理融合的问题,提高文化理念的制度化程度,使文化通过管理和制度发挥作用。四是应探索建立长效培育机制,把文化培训作为获得企业人资格、岗位任职资格等方面培训的重点,贯穿在自我成长过程中。   对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把推进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出资人代表的职责认真予以落实。企业文化是除人、财、物之外的第四种重要资源,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认可。通过挖掘、整合、建设企业文化,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塑造企业品牌、增加企业无形资产存量,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是作为出资人代表——国资委的重要职责。建议国资委从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角度,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保值增值的重要内容,加大工作指导力度,不断提高中央企业乃至所有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  

  二、建议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指导意见》已经正式颁布实施,这必将促进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国资委所管理的中央企业的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同。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求中央企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另一方面也要求国资委应加大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建议加大《指导意见》的宣传力度,使中央企业的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充分了解《指导意见》的内容,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建设先进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性。同时,要通过召开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座谈会、组织参观交流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开展督促检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三、建议国资委尽快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培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素质。 

  一是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文化培训制度,使出国培训规范化,分期分批地选送中央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文化部门负责人出国学习考察,真正使中央企业领导人适应世界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宽阔的眼界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去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同时,要认真选择培训国和培训内容,以提高培训效果。像这次日本企业文化培训考察就获得全体团员的一致好评。二是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都已把企业文化师确定为一个新职业的情况下,建议国资委研究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认证工作,建立规范的评审审批标准和程序,形成企业文化的职称系列,进一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在组织出国培训考察的同时,建议组织企业文化的国际交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知识、信息和文化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四、建议国资委加大中央企业开展形象宣传与品牌塑造的力度,充分发挥国资委管理、组织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建议国资委充分运用所掌握的资源优势,引导中央企业加大形象宣传和品牌塑造的工作力度,不断提升中央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建议国资委充分发挥管理、组织和人才资源优势,主动搭建形象展示平台,为中央企业创造集体亮相的机会,进一步扩大中央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为中央企业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建议国资委利用北京的中心优势,举办中央企业发展成就展览会,展览会期间可举办研讨会、主题论坛等多项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优势,集中展示和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这次日本爱知世博会就设立了企业展区,丰田公司、松下公司等日本企业就利用世博会这个平台,展示了机器人等世界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和产品,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自身形象。 

阳煤集团企业文化建设考察报告文化考察报告(3) | 返回目录

  阳煤集团企业文化建设考察报告 

  一、阳煤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阳煤集团在首先确立“以大博强,十年百亿”战略目标和“煤与非煤并重并举”战略方针的前堤下,从98年开始,经过三年的精心策划和前期准备,从今年元月开始,以理念渗透,员工行为养成、推行REM精细管理和视觉识别系统开发为主要内容,广泛深入学习借鉴当代国内外强势企业实施文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并结合煤炭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实际融合提炼,全力打造强势企业文化,全方位提升企业竞争力。他们不在企业文化的概念上争论和探究,而是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高企业管理层次的出发点和归宿,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紧紧围绕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紧紧围绕职工队伍建设,补好现代企业的工业文明课。他们的基本经验是:

  一是理念渗透。把企业理念、企业战略融合渗透到员工的心灵深处,变为企业员工的精神风貌,成为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建塑的工作重点之一。阳煤集团精心编制了《企业文化手册》,由党委书记、董事长和总经理作序,包括16项22条企业文化理念的精致、准确、生动的诠释,以及集团公司战略目标、战备方针,6S基本行为规范的20项要索,集团公司视觉识别要素和《阳煤集团之歌》等内容。

  在理念渗透过程中,他们通过组织学习讨论、班前班后会诵读理念、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经过二次创作后形成的“职工的话与画”等多种形式强化渗透。在此基础上,各单位进行了大范围严格的闭卷考试,全公司90%以上的员工参与,不合格者补考并予以考核,形成了人人学理念、人人自觉以理念指导行为的风气。

  同时,他们在工业广场和各类工业场所、各级办公楼、会议室及企业内部公众场合,按照企业视觉识别要素制作了大量精美的企业战略及理念牌匾,以密集的企业理念意象群,取代了以往各类临时应景标语口号,形成了浓郁文化氛围。此外,他们还广泛组织员工学唱《阳煤集团之歌》,在各类会议和仪式中将唱《阳煤集团之歌》列入程序;让员工认识领会公司旗帜、企业标志、标准、标准色等相关要素,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是行为养成。阳煤集团以6S行为规范为标准,下大力气提高员工队伍的文明素养,培育精业敬业、尽心尽责的职业道德。他们综合参照国内外强优企业及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外企业的员工行为养成要素,设定了符合煤矿特色和自身实际的员工6S基本行为规范,即整理(Selel)、清洁(Sanitary)、准时(Sharp)、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素养(Shltsuke)、安全(Safety),并确定20项6S行为规范要素,在全体员工中开展行为养成训练。各基层单位将6S基本行为规范的看板设置到班前会议室和作业现场,设立6S讲评台,由当班优秀员工和最差员工进行讲评,按20项要素对员工进行逐月考核,并列入岗位责任制考核序列。他们还设定了统一、规范的班前、班后会仪式程序,明确员工岗位行为禁忌,杜绝10种不文明行为,推行8类30句常用文明用语,逐步改变了煤矿工人形象。

  三是推行REM精细管理。阳煤集团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为基本目标,导入REM精细管理模式。REM精细管理即对每个人、每件事、每一天、每一处(Everyone、Everything、Everyday、Everywhere)实行精细管理(Refined  Management)。REM精细管理,是从4E基础做起,从管理流程源头做起,从现场管理做起的管理模式,体现了“基础为本,科学严谨,程序为先,集约严细”管理理念。

  首先是建立全面覆盖的4E标准体系,确定每个人、每件事、每一天、每一处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把原来定员定额、岗位责任制、经济责任制整合规范为严密的企业基础管理标准体系,真正做到人人有标准、事事有标准、时时有标准、处处有标准。

  其次是建立REM精细管理作业卡,即ABC三卡。A卡为员工岗位作业当班日卡;B卡为队组全体员工每月逐日汇总卡;C卡为全员综合考核卡。ABC三卡在原有记录、班板、台帐基础上并轨设定,既不割裂原有的实用性基础管理资料,又能实现精细化管理。

  第三是管理者实行走动式管理,坚持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确定的4E巡查时间跨度进行巡查,把主要精力放在现场,达到无死角、无缺漏的现场控制。巡查要有记录,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起始阶段,要求管理者对操作者的巡查纠错,每周每个岗位不得少于1个问题,连续3周未能指导日清日高的管理者实行动态转换。实行走动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取消基层区队长、车间主任的办公室。

  第四是设立精细化的考核激励体系,每月对每个员工的业绩进行综合考核,作为工资分配和三工动态转换的依据,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干好了就会得到尊重和正激励,干得不好就会受到批评和负激励。

  4E标准系统、看板管理和走动管理是REM精细管理的三大支持系统,这三大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管理在向严、实、精、细的转变中,发生了质的飞跃和突破。

  四是视觉识别系统开发。建立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即国际上统称的CIS。他们经过前几年大量艰苦细致的整合提炼,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策划、设计工作,在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经营思想的基础上,整合设计出了理念识别系统(MIS)、战略识别系统(SIS)、行为识别系统(BIS)和视觉识别系统(VIS)四大部分,对企业歌曲、企业旗帜、企业标志、标准、标准色、办公用品序列等进行了高档次的统一设定,显示出传统国有煤炭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较高层次的综合素养、别具一格的个性气质和敢于创新、奋勇争先的大企业风范,促进了企业内部员工和社会公众对企业整体的良好感知。

  二、阳煤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阳煤集团在短短八、九个月的时间内,着力打造强势企业文化,使企业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分析阳煤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决心大,党政领导确实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了一把手工程。建设企业文化,“关键在领导”,首先是党政主要领导,其次是以主要领导为核心的领导群体,然后是基层各单位的两个一把手和基层区队执行层的领导。可以说,如果有两个一把手的决心,企业文化建设就成功了一半,有领导班子群体的共识,就成功了60%,有基层各一把手的亲自抓,就成功了70%,有基层区队领导的严格执行,就成功了80%,再加上职工群众的认可和一套切实可行、科学实用的策划方案,就成功了90%。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阳煤集团如果没有主要领导的倡导和亲自抓,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

  二是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企业文化建塑工作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阳煤集团首先确立了“以大博强,十年百亿”的战略目标,用这个旗帜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引起了职工的认同。

  三是摸索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企业文化建设根本在制度。阳煤集团围绕职工的行为养成,把6S做为企业文化建塑的平台,统一管理标准、管理制度,把REM精细管理作为6S平台的支撑,把ABC三卡管理作为REM精细管理的载体,把4E标准、看板管理、走动式管理作为实施ABC三卡管理载体的支撑系统,形成了一条制度链、管理链,从而保证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四是有一套科学、规范、系统和严格的考核体系。“成败在考核”,阳煤集团从集团公司、矿、区队到班组,各个岗位没有不受考核的人,A卡天天考核,B卡天天排队,C卡月月排队,每天、每班评出最优和最差员工,天天讲评,月月评出优秀员工、试用员工和试用员工,三工并存,动态管理。建立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保证了持久性。

  五是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即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管理、经营紧密结合并加以创新,从而避免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两张皮现象。

  三、阳煤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作用分析

  阳煤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尽管有力度的系统的工作,今年才开始,只有短短8、9个月的时间,但已大见成效。

  一是理念渗透使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如今,学习理念、理解理念、记忆理念已在阳煤集团干部、员工中蔚然成风。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受逐步增强,“以大搏强,十年百亿”发展战略鼓舞人心,16项22条理念入耳、入脑、入心。各级管理者和员工自觉用理念指导具体的岗位作业行为,过去遇到困难想方设法找客观,现在说:“路在脚下,事在人为”;过去说“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现在说“省下的就是赚下的”;过去在工作岗位上马虎应付,现在以“不干则已,干就干出个样子来”要求和约束自己;过去说“井下作业不违章就无法生产”,现在讲“一举一动,规章至尊”;过去认为煤矿就注定是脏乱差,现在处处都讲6S。深入广泛的理念渗透,使广大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了强烈的共同愿景。

  二是行为养成有效推动了员工综合素养的提高。现在阳煤的员工大都能够按照6S标准,随时将使用过的设备、工具整理归位;以往迟到早退现象和班前班后烟雾缭绕现象得到彻底根治;岗位行为禁忌和文明用语的推行,逐步杜绝了员工不良行为习惯;在工业厂区行走,两人成排,三人成行,显示出现代化产业大军应有的文明素养。

  三是环境刷新塑造了崭新的企业形象。人改变环境,环境也在改造人。在推行6S过程中,集团公司和下属各单位均以整理、清洁为基准,对办公环境和工业厂区环境进行了大面积、彻底的整顿清理、刷新美化和更新改造。作为企业核心层的6个大矿,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文明有序,一改往日脏乱差的形象。特别是二矿、五矿借鉴一矿、新景矿经验,奋力赶超,彻底改造刷新任务楼,并建起了企业文化长廊和文化大道,舒适优美的环境为员工创造了优越的作业条件。非煤单位华越公司、发供电公司等单位,也加大环境整治美化力度,塑造出全新的形象。所到之处,整洁亮丽,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井下环境的整理清洁也井然有序。各矿在以往井下质量标准化和岗位作业标准化的基础上,重新定标,整理现场作业环境卫生。各种工具、材料分门别类摆放整齐,标志牌上清楚地注明了材料种类、规格及责任人。井下从大巷到掘进头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不仅改善了员工的作业环境,为安全生产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更使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工作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是REM精细管理带动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境界的全面提升。REM精细管理从终端即每个岗位做起,以4E标准体系为依据,使每个岗位、每个职工、每个班组的工作质量、数量和物耗、设备管理、安全等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基层干部逐级走动巡查,从办公室走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班考核当日公布,并进行6S讲评。考核结果与“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的劳动用工制度相结合。人人都当考核者,人人都是被考核者,达到无死角、无漏洞、零距离管理对接。这一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前端,以岗位为终端,在前端和终端之间形成闭合的链条,有效带动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境界的全面提升。五矿在物流和信息流方面率先起步,为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迈出了积极的步伐。

  五是较好促进了企业改革难点的解决。企业改革中最大的难点莫过于三项制度改革和机关机构改革,阳煤集团通过“三工并存,动态转换”解决了干部只能上不能下,工人只进不能出的问题,通过ABC三卡、看板管理等解决了收入只能高不能低的问题,机关机构改革也初步在华越公司、新景矿等单位取得了效果,发挥了作用。

  (平煤集团党委宣传部)

服务文化考察报告:感动每一位员工文化考察报告(4) | 返回目录

  张圣雄

  xx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而是我们学习服务文化的榜样。

  社会生产的主体是企业。如果一个企业一方面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员工待遇以及素质,从而改变员工的命运——那么我们要说:这个企业、这个企业的企业家、这个企业的经理人,为社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如果这个标准成立的话,我觉得xx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xx,我看到的很多现象让我惊奇,因为这些东西是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读到的关于成功企业的传奇故事。店长开例会,说总公司正在为忠诚员工修建养老公寓,几分钟之内就让每位员工都受到鼓舞,就像松下幸之助在做“250年计划”的演讲。只要到了上班时间,所有员工都不会停下来休息——安检员(职责相当于电工)在上客高峰期端盘子传菜;传菜员传出去一趟菜以后总是捎回一筐脏盘子;收市之前的上客低谷期,传菜员、服务员、保安都到洗碗间洗碗、擦盘子——这种效率只有在麦当劳有过;店长以及大堂经理、后堂经理总是出现在最繁忙的地方,干起活来比很多熟练员工还麻利。很多时候我都感叹:这是一个什么企业啊,他们在简直是在创造奇迹!而最让我惊奇甚至不解的是:在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以后,员工还能保持心情愉快,甚至面带笑容。

  经过入职培训以及一段时间的店内实习以后,我也切身体会到了这种工作带来的愉快。xx员工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用心在做;之所以不累,是因为对工作有激情。而之所以用心,之所以有激情,则是因为自己受到了感动。被同事的感动,被火热的工作环境感动——而最重要的是被企业所感动,被领导所感动。

  一、为什么要感动员工?

  我之所以用“感动每一位员工”来做标题,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我个人在xx实习的每一天都被店里的领导、同事们感动。我用“感动”一词并不夸张,和我一起分配到牡丹园店的其余5名新员工也同样每天都被感动。正是因为被感动,所以每一个人都积极主动的在工作。第二,我以为,“感动员工”应该是对所有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一名管理人员一天感动10名顾客,还不如一天感动5名员工,因为受到感动的五名员工绝对不止感动10名顾客。只有要求管理人员感动员工,才能与要求一线服务人员“感动顾客”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服务质量问题并不在服务本身:服务流程可以制定得无限完美,服务标准可以要求得无限严格——但是我们能做到些什么?服务问题本质上是对服务人员的激励问题。亲情服务不是靠高标准要求出来的,也不是上级能够培训出来的,而是传递的——将别人对自己的亲情传递给顾客,将自己受到的感动传递给顾客,这才是亲情服务。要传递就要有来源,谁来给员工亲情?谁来感动员工?我们不能把感动的来源寄托在别人身上,只有我们自己努力,让我们的企业、让企业所有的管理者来感动每一名员工。

  其实,我觉得“为什么要感动员工”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就跟我们为什么要求员工感动顾客一样简单,问这个本身就有一点冒傻气,所以我不打算在这个问题上再说太多。

  二、如何感动员工?

  我们用什么感动员工?在一次谈话中,贾总曾经对包头海鲜店的领导说:“一定要关心每一位员工。你可以不用他,但是不能不爱他,不能不关心他。”我当时听到以后就很受感动。并且我觉得,这句话说出了感动员工的真正方法:关爱是感动之源,只有付出我们的关爱,员工才能被感动。如何关爱呢?我们可以看一看xx是怎么做的。

  1.新员工入职培训

  我一定要把入职培训放到第一个说,因为入职培训实在太重要了,每一个新员工都在入职培训中得到很多东西。

  首先,他们得到了系统内最优秀培训师的指导。xx每家店都不直接招聘人员,而是由片区人事部负责统一招聘,集中培训。所以可以在系统内挑选一名最优秀的培训人员做培训工作。培训师在第一天开始培训之前就告知每个人她的电话号码,并表示以后有困难可以随时给她打电话。这也是xx的所有管理者的共同方式,新员工到店以后店长、大堂经理、后堂经理都会给手机号码,都会让员工在困难的时候给她(他)打电话。

  其次,他们融入了一个小集体。这个小集体只有十几个人或者二十几个人,这就比一开始就要到店里与一两百人相处容易多了。每一期培训的新员工都会自动结成一个群体,有了这个小群体,再融入大群体就相对容易一些。在培训结束到店实习后,店里也是安排同一批新员工一起吃饭,一起开小会,也有利于这种小集体的形成。这种小集体也没有形成“派别”的危险,因为几名新员工实在不可能形成什么“实力”。但是这种小集体却能迅速消除孤独感,使新员工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融入大集体。

  再次,使新员工投入工作有个缓冲阶段。xx的工作时间是相当长的,工作强度也很大,新员工一来就工作可能会受不了。在培训期间,每天只上6个小时的课,内容也很简单,吃得不错,住宿环境也不差。这对很多农村来的新员工来说,就跟度假似的。在这里需要了解一些制度、业务流程,并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

  最后,新员工接受入职培训以后底气更足。其实培训的内容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经过了脱岗的培训,重要的是有没有培训给员工的心理暗示很不一样——xx的培训至少可以给新员工两种心理暗示。第一,我们经过培训,我们是“正规军”,不是临时拉起来的“雇佣军”,更不是“游兵散勇”。第二,我们在学习,xx让我们学习,给我们学习机会。有这两种心理暗示,以后工作肯定会更加有底气。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集中培训相比分散培训而言,也是投入成本较小的一种方式,而且更有利于企业统一标准。

  集中进行入职培训的好处远不止于此,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新员工以后的工作都会受到入职培训的深刻影响。公司已经准备在XX年做这个工作,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应该会取得相当的成果。

  2.新员工所受到的礼遇

  新员工到店后的待遇,我只能用“礼遇”一个词来概括,而不能用其他词。因为店里从店长到每一个普通员工,都是在“接待”新员工,并且这种“接待”不能不说是“隆重”。

  首先,店里所有领导都要轮流接待新员工。培训师考核新员工合格以后,分配到各店,都是首先由店长亲自接待。新员工进点以后认识的第一个人是店长。然后店长会告诉新员工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然后带着新员工吃饭,还要开一个沟通会。沟通会就是店长自我介绍,然后列举若干榜样,激励新员工好好干。店长之后,大堂经理、后堂经理,以及实习店长、实习经理(有的店有,有的店没有)会轮流接待新员工。程序都差不多,都会介绍自己,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让新员工有困难了跟他们说。然后经理会把新员工交到各自的部门领班那里,交待领班要怎样怎样。领导都这样接待新员工,其他人焉能不热情?

  其次,新员工提前下班,单独吃饭。店领导的这些接待大多是在晚饭的时候进行的,新员工的晚饭是由接待经理亲自安排,然后提前下班吃的。新员工的下班时间一般是和下早班的人一致,要比正常上班早一、两个小时。接待经理会亲自通知新员工下班,并且亲自搬桌子、凳子,亲自摆碗筷,亲自给新员工打饭。新员工吃晚饭也不是和大家一起,而是单独的桌椅,就只有几个新员工在一起。培训一批人分配到店大概是8天,新员工的这种待遇大概会持续4、5天至一周。因此,接待新员工并给予优待是店长及经理们的常规工作。

  再次,师父的认真指导。在xx,带徒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只有优秀员工才能带徒弟。并且,指定师父是在例会上进行,全部员工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例会上店长为新员工“征师父”的时候,响应很是热烈。每个师父都会拉着徒弟的手坐到自己身边,大家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店长也会很郑重的告诉师父们,要在业务和生活上关心徒弟,徒弟的发展就是他们的发展,徒弟没有进步就是他们的失职。经理给新员工沟通的时候也会问新员工师父对他们好不好,随时了解情况。所有这些,都让师父们不敢怠慢,不能怠慢。我的师父还在第二天晚上带着我和另外两名他带出来的徒弟聚餐。

  然后,对新员工有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新员工,但内容却是针对其他人。比如店长有没有在第一时间接待,经理们有没有安排好生活,领班有没有讲解店里的情况,师父有没有认真带你。还有吃得习惯不习惯,住的舒不舒服之类。这些调查也是地区人事部做的,有时候就是培训师在做,所以也可以算是回访。

  新员工这几天受到的这些“礼遇”,至少可以激励他们充满激情的工作一个月。而一个月以后就习惯了,就融入这个团体了。

  3.领导时刻都在每一个员工身边

  xx的店长、经理在店里都有很高的个人威望。主要原因并不是他们的职位,而是所有员工都会有这样一种概念:如果我需要帮助,店长和经理一定是最可靠的人——不管是生活上的事情还是工作上的事情,只要我开口,他们就会帮我,甚至不用我开口,他们也能知道并做到。店长和经理们都不会呆在办公室,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第一线,哪里最忙、哪里最需要人手,他们就在哪里出现。一是指挥员工之间相互协作,二是随时帮助需要帮助的员工。员工会喊:“林姐(xx牡丹园店店长,虽然不到20岁,但上上下下都这么称呼她)!帮我把单子带到后厨一下。谢谢!”也会喊:“林姐!我这桌客人要点菜,帮我给那桌客人加一下豆浆。谢谢!”

  一个普通员工,他需要什么样的上级?一定是一个能够随时帮助自己的上级,而不是经常坐在办公室、甚至都不在店里的上级;一定是一个能够随时鼓励自己的上级,而不是一个经常批评自己的上级;一定是一个能够用实际行动告诉自己哪儿做得不对的上级,而不是一个只用嘴说自己错了的上级;一定是一个对业务比自己还熟练的上级,而不是一个不能动手的上级。所以,在xx做一名普通员工比在西贝做普通员工容易,因为普通员工主要受到激励;而在xx做一名管理者要比在西贝做管理者难,因为管理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所有业务,更主要的是要关心员工。他们甚至需要是优秀的演说家,所到之处要能够提高员工的士气。

  海地捞每家店的办公室都很小,只有财务人员才在办公室,才坐在椅子上工作。店长、经理们在上班时间和普通员工一样,是不会坐的,也不会时不时就往办公室跑。再加上他们还要考核员工,安排员工生活等一些事情,海地捞的店长、经理们在体力上就要比普通员工辛苦得多。但是没有人露出疲倦的样子,即使眼睛里充满血丝,也会闪烁光芒,被看到的人会感受到赞赏与鼓励,很受振奋。

  但是,人毕竟都不是铁打的,海地捞的店长、经理们这么玩命的工作,如果没有人激励他们,他们也撑不住。员工的激励来自店长、经理,而店长、经理的激励来自他们的前任、上级,还有他们的创始人张勇董事长。xx牡丹园店实习店长跟我说,她的师父、她以前的店长、北京片区总经理袁哥,还有张勇张大哥,他们那些人才是真正知道怎么关心人,她自己比起他们来差得远了。当然,只有精神的鼓励是不够,海地捞为店长、经理们提供了让他们感到惊讶的待遇,并且描绘了美好的前景,每个人都还能得到提升。这个问题我会在第三部分详谈。

  4.协作比分工更重要

  xx不同部门员工的上班时间都是一致的,只分早班、正常班、晚班。同一班次所有人都一起上班,一起下班。那么肯定会有人有时工作量太小而有时工作量又太大。于是,调派清闲的人去忙的部门帮忙就是领班和经理们的重要日常工作之一。他们总结出了从不同部门调派人手的规律,比如早饭之后调派洗碗间阿姨们到上菜房帮忙摘菜、洗菜,十一点半以后调回;随即调派几名传菜员到上菜房帮忙配菜,一点左右调回,并且调出几名上菜师傅出来帮忙传菜;两点钟则会调派很多不忙的人到洗碗间洗碗、擦盘子。

  往往在同一个区域服务的会是很多不同部门的人。比如送锅底的是配料房的人,给客人进行桌上服务、发毛巾的是服务组的人,收台、撤餐具、加豆浆的是传菜组的人,拖地的是保洁组的人,传菜过来的很可能是上菜房的人。由于入职培训是全面的培训,进店以后也会轮岗,年轻人一般都会所有的前、后堂程序,而年长一些的人也差不多会后堂大多数程序,所以协作起来一点都不困难,也不会出现责任不明确的问题。

  对传菜员有一个很基本的要求,就是来回不能空手。其实这也是对每一个人的要求。店长如果从前堂到后堂去,也不会空手跑,而是会带上一个撤下来的锅底,或者捎回去几张服务员来不及下的菜单。撤台一项工作,牡丹园店105张桌子,只有4个专职撤台人员。因为收餐具、送餐具这些工作大家顺便就帮着做了,他们基本上只需要擦桌子。我传菜的时候,发现有时很难做到回去不空手,因为有时候实在没什么可带回去的,能带的都已经被大家带回去了。“来回不空手”这个要求太厉害了,极大的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分工是提高效率的好事,但是如果规定每个人只作自己的事而不顾其他就太僵化。因为由于工作性质差别,每个部门最忙的时段不一致,帮助别人并有别人的帮忙能够将劳动量均匀分摊下来,而大家相互帮忙也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接受别人的帮忙以后,被帮助的人绝对不会吝啬多说一声“谢谢”,而距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拉近。

  xx设计这种相互协作的制度,就是创造一种人人相互关爱的环境。我认为他们做的很好。这也是我把协作放到关心员工这一部分来写的原因。

  5.崇高的工会组织

  xx的“工会”不同于国家的正式工会机构,而是一个所有骨干、核心、忠诚员工的组织。我在xx劲松店和牡丹园店一共只见到过3位工会会员,一位是劲松店的大堂经理,一位是牡丹园店的实习店长,还有一位是牡丹园店的标兵。都是老员工,工作年限分别是8年、6年半、3年半。所以这个工会组织有些奇怪,类似于国家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当然,组织性以及严密性目前还不是很强。

  工会的加入条件相当严格,最关键的一条是要宣誓终身在xx工作,直到退休,即使xx垮了也不离开。而张勇也在工会宗旨中承诺,即使公司垮了,他也不会丢下工会会员不管。我向三位工会会员问起工会时,她们都一脸崇高,说她们是自愿为xx工作终身,所以能够有工会胸牌。佩戴工会胸牌绝对是相当有荣誉的事情,因为我注意到工会会员都不佩戴显示他们职务和级别的工牌,而只带工会胸牌。就是说,在他们看来,工会会员胸牌比店长的胸牌还有有价值。所以成为工会会员的人都有一种自豪感。

  工会的人并没有多出一些待遇来,但是要承担更多的义务。最重要的是要提携普通员工,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同事。有这样一些榜样在身边,员工确实能够感受到进步的动力。因此我才说xx的工会“崇高”,并且将其列为关心员工的一个方面。

  6.无处不在的鼓励

  xx的鼓励工作做的很出色。到店里时间虽然不长,担我都就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鼓励。

  首先,领导在店里面和员工在一起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领导们开会相当有煽动性,你不受鼓舞都不行。虽然他们的内容和风格会各不相同,但是都从不同的方面鼓励你。

  其次,因为领导时刻都在员工身边,所以他们能够看到员工做得好的地方,能够做到随时鼓励员工。鼓励有时候是当时的口头奖励,也有时候是第二天例会上的实物或者现金奖励。比如在22号在劲松店实践培训的时候,后堂经理安排我负责传菜岗对面的铁架子的卫生,我做得还不错。快下班的时候后堂经理找到我,给我鞠一躬,说,谢谢你,你今天卫生保持得很好。并且这件事她告诉了带我们的培训师,培训师又在下班后的小会上表扬我一次,奖励一个苹果。每天例会上都有人受到表扬,小会上也有表扬。第一天新员工入职的例会上,最早自我介绍的奖励一瓶雪碧,唱歌的奖励一瓶酷儿。晚上新员工小会上后堂经理又给每人奖励一个橙子,原因是大家做的都很好。第二天我又得到一个苹果的奖励,原因是礼貌用语用得好;第三天早上小会我又得到一个苹果,原因是请店长吃了一根从地上捡起来的油条,店长说我节约意识强,交代领班一定奖励我一个苹果。第三天上午实习店长也给我承诺了一个苹果的奖励,因为她教我摆台的时候拿出四双筷子,而筷套颜色不一样,我就指出这样不行,应该换成一样的颜色。

  再次,表扬的权力放得很低,批评的权力却很高,甚至可以说很少有批评。比如在部门小会上,领班就可以奖励苹果,直接从水果房拿苹果就行了;比如店里有一个公告栏,谁都可以写一封表扬放到那里,所以表扬稿的落款五花八门,有的是店长,有的是领班,有的是某位基层员工。

  然后,xx要求对待同事要跟对待顾客一样礼貌,还有很多相互问好的具体要求。比如同事照面要把右手放胸口,弯腰鞠躬(跟客人打招呼也是这种姿势)说“你好,辛苦了!”;比如送脏餐具回洗碗间要说“你好,辛苦了,请回收!”,洗碗阿姨要说“收到,谢谢!”;比如下单到上菜房要说“你好,辛苦了,请上菜!”,师傅们也要回答“收到,谢谢!”;比如上菜房出了配好一托盘菜后要说“你好,辛苦了,请走菜!”,传菜员要说“收到谢谢!”这些都是相互的鼓励。

  最后,榜样的鼓励。从入职培训的时候开始,培训师要自我介绍,这时候她就会把自己作为榜样,让新员工学习朝她的方向努力。到店以后,从店长到经理,都会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把自己作为榜样,鼓励新员工学习他们,超过他们。也会列举店里其他优秀员工的例子,供新员工学习。xx的店长、经理都是从普通服务员走过来的,他们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并且也还能继续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也希望更多的人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身边的例子不得不使新员工相信,在xx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感动一个人其实很容易,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就可以了。在xx,他们认为“关心员工”不是一项独立的考核标准,而是所有工作的根本。比如,店长会这样问后堂经理:“你的员工上个月流失率那么大,你是怎么关心你的员工的?”经理会这样问领班:“你的员工今天情绪这么差,你是怎么关心你的员工的?”他们甚至给员工发足光粉,泡脚,以解脚臭。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受到感动的员工,你完全可以放心的交给他任何工作。

  三、xx员工的待遇

  前一部分主要说的是精神上的激励,这一部分该说一说物质待遇上的激励了。我之所以把精神上的激励放在第一部分说,有两个原因。第一,我到xx只是短期工作了数日,他们的物质激励我大都没有直接体会到,体会到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激励。但是即便是缺少了这一部分物质待遇,我仍然受到了很大的激励。就可以想象那些对物质待遇敏感的员工会受到多大激励了。第二,先前已经有人做过这个任务,他们回公司以后也把xx的待遇跟大家讲述了。在这里我就不做重复的工作,只是作一些他们没有做过的归纳与分析。

  企业发展要有利润,利润来自顾客消费,而一线服务人员才是抓住顾客的主力军。员工努力的工作,会增加企业利润,企业老总、经理们的收入也会增加,社会地位也会随之提高。但是我们给了员工什么回报呢?有多少员工在西贝提高了自身素养?有多少员工在西贝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这方面,xx给西贝上了一堂课。

  xx的物质待遇体系设计达到了这样一种效果: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现实待遇感到惊奇,很多人从苦苦求生存转而过上了小康生活——也就是他们说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并且大多数人都还抱有希望,认为只要自己继续努力,自己还可以更好。这就把物质待遇到激励作用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

  1.现实待遇

  xx的所有人都自豪他们的待遇好。店长、经理们在谈话时都会告诫员工,失去了xx,他们就找不到有这么好待遇的工作了。好在哪些方面呢?我以为无非是福利待遇与薪金构成两个方面。

  (1)福利待遇

  前面所说过的给员工发足光粉就是福利待遇中的一项。住宿、吃饭、休假、补助等也都应该归到福利待遇这一类。挑选几个有特色的略作分析。

  首先是住宿条件。xx的员工住的公寓都是租小区楼房,有空调、热水器及简易家具,人均住宿面积估计不下于6-8平米。这就比清华大学研究生住的还要好一些了。宿舍里不会有人抽烟,没有人连夜不回;大家都按时关电视、关灯睡觉,轮流打扫卫生——至少我在xx公寓住的时候每天都是如此。我故意问到能不能到外面租房子住的时候,一位员工很直接的说不能,然后说:“租房子干吗?五、六百还住地下室,哪有在公寓住好。”让我印象相当深刻。

  其次是补助。比如只要是店长以上级别,如果把孩子带到北京念书的话,就可以每年在公司报销一万二以内的学费。这就让店长们可以顺利的将家迁到北京了。还有,经理以上级别的员工的父母每月发给200元补助,这对农村的老人来说就差不多够花了——而且这就使经理们产生自己能够供养家庭、赡养老人的自豪感。

  还有,我觉得xx给予员工所有福利中最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员工餐,值得仔细推敲一番。他们的员工餐也比清华的食堂好吃。不排队也秩序井然,没有人会着急打饭,谁都不会担心少了自己那份,这也比清华食堂要强。当然,我说的“有意思”并不是指这些,而是指下面两点。

  第一,每天吃四顿饭,周六周日加班还要加餐。这就使员工感觉他们一天到晚都在吃饭,一天到晚都是饱饱的,不会有人饿肚子工作。早餐一般喝豆浆吃油条,有时吃面包糕点。中午和下午是正餐,一荤一素两个菜,一份汤。晚上一般是喝粥,也是一荤一素两个菜。我问过员工餐师傅,他说牡丹园店170到180名员工,每顿饭要用二十几斤肉。然后他说,一般不能超过30斤,超过了的话肉多菜少,大家就会有意见。如果要我给他们员工餐挑毛病,只有两条:油太多对健康不利,川菜师傅做菜太辣。找不出别的来了。我一直觉得,餐饮企业如果不能让员工吃好,真是管理者莫大的悲哀。吃不好的员工肯定会有偷吃的冲动,而偷吃的机会总是随时都有的。想吃饱、吃好是每个人的本能,并不是因为谁天生嘴馋。偷偷摸摸吃客人吃剩的东西肯定是很没尊严的事。每个人都需要尊严。如果我们给予员工的待遇尚且不足以使他们有尊严,那么我们简直是在犯罪。

  第二,上班就吃饭,比上班点到要好。xx的早饭是在9点上班以后吃的,下午饭是在4点上班以后就吃的,所以他们早上、下午上班以后都是直接吃饭。如果上班就点到,必然需要维持秩序,需要让大家站好,需要批评迟到的人,结果想调动员工的情绪就难以做到,因为还没开始干活就批评人了。但是一上班就吃饭却不一样,因为不用点到,人人见面以后相互问候:“吃了没有”。加上伙食很好,所以员工不会迟到——吃饭的事,谁也不想落在别人后头。心理上对上班这件事不会很抵触,因为上班就意味着直接吃饭。即使吃饭以后的例会上也会有对不好现象的批评,但是这时说几句重一点的话就没有关系了,因为上班吃饭已经施“恩”了,再施些“威”并不会引起抵触。

  我不知道这种时间与模式是不是他们刻意安排的,但是可以肯定,这是符合中国人思维的。中国人向来喜欢 “先礼后兵”,还喜欢先吃饭,吃饱了饭再干活。所以我觉得xx的吃饭制度实在是很有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xx没有“后勤经理”这样的职位,店长全面负责这些吃喝拉撒的事情。并且,每个领导都是员工的“后勤经理”,生活上不方便的事情可以随时找领导,马上能够得到解决。

  (2)薪金构成

  xx的薪金构成是建立在他们的“员工发展途径”之上的。普通员工可以通过升职提高工资,如果不能升职也可以通过评级提高工资。拿牡丹园来做例子。这家店员工大概在170名至180名之间,有1名店长,1名实习店长(从后堂经理提升),1位大堂经理,1位后堂经理,9名领班。不同级别人员基本工资和分红不同。所有做满一个月的普通员工都参与评级,领班以上则不参加。全店有1名功勋员工,2名劳模员工,2名标兵员工,27名先进员工。不同岗位的基本工资不一样,但是高出来或者低出来的那部分完全会被级别的不同拉平,甚至高变低,低变高。比如功勋员工的总收入就在大堂、后堂经理之上,更是比自己的领班高出很多。并且功勋员工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待遇,受到更多的尊敬。

  除了普通员工的收入可以超过经理这一特色之外,xx员工工资中还用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制度:分红。其实“分红”与“奖金”并不一定有本质上的差别,都是从利润里拿出一部分来奖励给员工;而且“分红”不一定比“奖金”高到哪里去——可能会高一些吧,也可能不会高,谁知道呢?但是,“分红”这个词绝对比“奖金”更有魅力。因为很多单位都给普通员工奖金,而只有他们xx给普通员工分红;绝大多数企业都只给股东分红,而只有他们xx给普通员工分红。换句话说,“奖金”的激励效果已经退化了,甚至快要沦落到和基本工资一个地位;不给奖金员工肯定不满意,给多一点奖金也不会提高多少员工满意度。但“分红”还是一个“新事物”,激励效果还很大,员工说起他们有“分红”的时候都特别自豪,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和别人不一样的待遇。

  容易的事情,人人都会做,都能做。所以,只做这种很容易的事情的人,不足以委以重任;只做这种很容易的事情的企业,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xx这个企业做到了别的餐饮企业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所以他们现在能够蓬勃发展;xx的领导和员工做到了别的餐饮企业员工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所以他们享受高出别人的待遇完全正常,也完全应该。

  2.预期待遇

  xx员工预期待遇高的根本原因是他们都相信自己还能够晋升,并且事实也正是如此。xx的晋升制度有以下三个特征。

  (1)必升而非选升

  这有点接近部队校级以下军衔的晋升。就是说,每个人只要在一个职位上连续一段时间都表现优秀,就可以实习更高一级职务,实习合格以后就会拥有那个职位。然后连续一段时间表现优秀就可以再实习下一个职位。比如xx牡丹园店的实习店长就是从后堂经理提升上来,店长在教她做店长。等她合格了,店长就可以调走,也是去实习下一个岗位。而这位实习店长合格以后也可以提携一位经理来做实习店长。这是他们的制度,并不是个人对个人的恩惠。没有带起来合格后备人员之前,他们自己是不能够调任或者升职的。

  普通员工的评级制度也接近“必升”。比如连续三个月被评为“先进”就可以自动晋升为“标兵”;连续四个月被评为“标兵”就可以自动晋升为“劳模”; 连续六个月被评为“劳模”就可以自动晋升为“功勋”。也可以直接被店长晋升级别。

  (2)流动性大

  算起来一个人在同一个职位上只能待一年左右,分别是实习三个月左右,合格以后正式任职半年左右,连续表现优秀以后带“继承人”三个月左右,然后自己就可以再开始下一轮实习。但是xx目前全国只有15家店,并不能为这么多店长、经理提供职位。所以他们的做法就是让人流动起来。

  于是,“必升”一般只在店里实行,并不是每个人都一直顺利往上升,有时候中途会不升职而掉换到另一个级别更低的岗位去。但是在那个岗位表现优秀仍然是有升职的机会。做到店长以后就不一定总是升职了,而是会安排到别的地区当店长,或者到别的职能部门去——比如到片区分公司人事部搞培训工作,现在xx北京片区的培训师就是牡丹园店前店长调任的。在xx四川物流站,就有以前的店长做卸货工。不是被“贬”,而是正常的“工作调动”。只要他还是优秀的,几年以后也可以做物流站站长。并且,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学到新的业务,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提升,为下一步晋升打下基础。

  所以xx的管理层很多人都有很多部门的工作经历。牡丹园店的实习店长说她在xx6年,调动过38次工作。她还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有人调动过72次。xx目前的规模并不大,把管理层的流动安排到这样的程度,实在不易。

  (3)从基层做起

  是培训师讲解xx企业文化的时候就说,“xx”的“底”,就是指“从基层做起”。在店里这一点他们实实在在做到了。并且,领导要从基层做起意味着每一个基层员工都可以晋升成领导。

  首先,每个员工入职以后都从基层做起,从服务员、传菜员、摘菜、洗碗开始做起。即使以前是店长,调任别的岗位超过半年以后再回来,也要再从服务员做起。

  其次,升职之前要轮岗。在实习期,要掌握自己将要领导的所有部门的所有业务,这也是考核标准之一。

  再次,晋升的时候都只在本部门中选人,不会有“空降”的领导。这一点对于普通员工太重要了,因为“空降”领导会扑灭他们自己晋升的希望。

  有了这些,就使每一个员工都相信店长、经理们说的“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未来”。他们才能在身边的榜样中得到动力。劲松店一名传菜员,在和我一起撕木耳的时候就跟我说:在xx,如果不想努力干的话就趁早离开,只要努力,肯定有回报。xx使每一个员工都相信了他们的宣誓词中的话。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按照单位时间内同等劳动强度来计算平均待遇的话,xx员工的待遇根本不高,甚至可能比不上月薪五、六百块的街头小餐厅。但是总量上的优势掩盖了平均数的不足。而且这产生了一个自动的分层效应:吃不了苦的员工主动走了,或者被企业淘汰了,能吃苦的人留下来了,并且得到了相对较好的收入。就跟把木屑和沙子同时放入河水中一样,木屑浮在水上,被冲走了,而沙子却沉入水底,成了河的一部分。

  四、我们可以向xx学习些什么?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时候都没有向谁学习的必然性,只有偶然性。但是任何时候都有向别人学习的必要性。因为我们的社会肯定会由现在的产品消费型社会过渡成服务消费型社会。只靠菜品出色并不足以决胜于未来。西贝虽然比xx年长6岁,但是在很多方面却落在了xx的后面。

  那么,我们究竟可以向xx学习些什么呢?是服务吗?xx的对客服务中确实有很多好的东西。排队时的美甲、擦皮鞋就不用说了,还有效仿麦当劳的儿童乐园,还有给老人、小孩赠送鸡蛋羹,给孕妇赠送泡菜,给情侣和夫妻赠送“莲白”,还有给长发女士赠送皮筋,给带眼镜人士赠送眼镜布等等。但这些都只是技巧而已。如果只学别人的技巧,到自己这里来就成了很平常的“花样”,而且别人还会有更巧妙的技巧。我们的目的是要学习服务,但不能只学习服务。

  我考察过xx这些特色服务的来源,都不是自上而下推行的,而是由员工先想到,然后加入其他人的想法,不断改进而最终成型的。可见,基层服务人员才是创新服务的主体,只要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这些技巧都会有的。所以,甚至可以说,我们不需要学习服务。

  如果不是学习服务,那是要学习制度吗?我们去xx吃饭,看到的是xx到员工的效率与热情。这些是前厅的表象,背后的制度大家也有一定的了解。我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也对xx的很多好的制度进行了介绍,比如他们的工资制度、晋升制度、新员工培训制度、新员工接待制度等等。但是我们同时也能够想到:西贝也有很多很详细的服务标准,很多很好的管理制度。问题是,我们的制度在打瞌睡,而xx的制度却精神抖擞。所以,制度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比制度更重要的是制度靠什么在运行。如果只学一些制度,到自己这里来就成了空壳,因为制度还是没有执行下去。

  当25号早上看见牡丹园店的店长吃从地上捡起来的油条,我就明白了为什么洗碗间的阿姨会对“不能扔”这么较真。一方面是因为早上的油条确实不难吃——这跟xx给员工提供的工资、福利、晋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是因为领导自己会遵守制度——这和店领导轮流接待新员工、关照新员工也是一致的。

  其实要考察一项制度能不能得到执行,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如果这项制度只针对普通员工而不针对领导的话,多半就很难执行下去了。如果是针对所有员工,而实际上领导可以不受约束,那么这个制度也肯定得不到普通员工的尊重与实施。任你为了执行制度处罚了很多人也奖励了很多人,它就是执行不了。这是必然的,因为上行下效,领导怎么做员工就会怎么想,并且也会跟着怎么做。

  要学就要学别人成事的秘诀。说得简单一些,我以为xx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提供的待遇能够使很多普通员工改变命运,而且领导真正关心员工,与员工一体。所以我相信,学习xx并不难:只要能放下架子,转变观念,只要领导不再把员工当成下属,而看成是同事,事情就容易多了。

  用企业的利润改变员工的命运,而不是只改变几个人的命运;让领导真正去关心员工,而不是“管理”员工——或者说,用企业的利润和领导的真情去感动员工,就是我们要向xx学习的主要精神品质。

  五、总结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创业的时候,我们也曾经很勤奋、很努力;但在有所小成之后,我们就开始随便了,忽视了曾经我们那么重视的“小事”。 以前我们能和员工共苦,现在却不能和员工同甘。当我们的领导不再和员工一起吃饭、而是单独开小灶,不再和员工一起擦桌子、而是坐在办公室,不再赞赏员工、而是指责他们——我们就和员工拉开了距离,我们就不再受到尊重与信任,我们的话就不再有号召力,我们制定的制度就不再有人遵循。这就是一个企业不再发展、要衰败下去的征兆。

  如果每位店长都用员工卫生间、并且亲自打扫员工卫生间(松下幸之助就这么做过),如果每位店长都在店里吃职工餐、并且把员工打多了吃不了要倒掉的食物自己吃了(xx牡丹园店的店长就吃过从地上捡起来的油条),如果每位店长每天早上比员工早到十分钟、站在门口跟上班的员工问好,如果每位店长都出现在最需要人手的地方、并且熟练的帮助员工——我相信,不出一个月,每一位员工的激情都会被点燃,每一位员工都会精神抖擞的工作。西贝本来就有这样的优良传统,我们需要的是恢复我们的传统。

  我们的员工大多来自农村,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是农村人的精神气质。企业做的事情就是组织人、财、物进行生产,而人则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把人的精力充分开发出来,与其他要素结合,会迸发出强大的生产力。

  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并改变员工的命运,那么这个企业就为社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相信,西贝还可以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后记

  xx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与西贝不太一样。店长主要负责日常事务以及员工的生活,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店里协调工作,与员工沟通;营销与外围关系处理则主要是由总公司与片区分公司负责。目前,片区层面只有西安、郑州、北京三个,并且都是成立不久;北京片区公司连独立的办公地点都没有,人员也是经常分散在各分店工作。总公司位于西安。每店的办公室人员很少,只有一个会计和一个出纳,没有其他人员。办公室可能会有店长一张办公桌,也可能没有。人事由片区统一管理,但北京片区人事部只有2个人,负责5家店800多员工。

  我15号至19号在xx北京片区位于大兴的培训基地接受入职理论培训。20号在xx牡丹园店接受入职实践培训,后因劲松店缺人,21号至22号在劲松店继续接受实践培训。23号至25号正式分配到牡丹园店开始实习。总共11天,比计划提前了3天。本来还准备再多做几天,再看一看,但25号早上看见牡丹园店店长吃从地上捡起来的油条以后,我就知道,在一线服务岗位上该看的我差不多都看到了。店经理们大多数时间也就是在店里指导、协调,对我感兴趣的几个问题还不一定有详细的资料;片区人员分散于各店办公,我不可能找他们就某个问题进行专访。如果要有进一步收获的话,可能得到他们位于西安的总部去了。

  22号我在劲松店的时候,见到过他们的创始人张勇董事长。在xx,对张勇的称呼是“张大哥”。第二天分配到牡丹园店,我又见到这位“张大哥”,在和员工一起吃中午饭。其实如果我大胆一些,完全可以坐到他旁边的桌子上,跟他说几句话,问他几个问题,跟他要个电话号码。这肯定会对这次的任务大有帮助,因为xx的精神气氛无一处不打着张勇的烙印。但是我错过了这个机会,我没有主动“出击”。现在我觉得相当遗憾,这也是我这次xx之行留下的最大遗憾。另一个遗憾也是关于张勇:他发出的两个文件我没有拿到。第一个文件是他的新年致辞,比较有意思。他说他在新年里有两个“不敢忘却”, 第一个“不敢忘却”是xx要使更多的人改变命运,而现在xx发展不够快,在xx改变命运的人还是太少。第二个文件是他的“七条禁令”,更有意思。内容除了“不能赌博”、“不能嫖娼”、“不能酗酒”、“不能通宵上网”等明确制度之外,还有“要诚信”、“要家人和睦”等模糊制度,道德要求相当高。从“七条禁令”大致可以看出,这位“张大哥”很有理想主义者色彩。

  其实,以前在西贝京、津各店实习过一圈以后,我就发现,西贝的员工对工作热情的不够,很多员工对西贝的感情甚至还没有顾客对西贝的感情深。我知道,员工不关心企业并不是员工自身的问题,而是企业的问题,是企业的管理出了问题。如果要提高员工对西贝的关心程度,如果要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热情指数,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我们要投入多少成本?我们的投入能不能有相应的产出?我们这么做值不值得?这些问题是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我甚至曾经对比共产党军队的组织结构,设想在每家店设一个类似于“政委”的职位。在《亚运村店调查报告》中,我曾提出要关心员工的细节问题,可以看作是我对这些问题的初步思考。或许大家对那篇报告印象深刻的只是批评服务质量不好的部分,而忽视了要关心员工的部分。这也是我没有写清楚、没有强调到位所致。而些不清楚的根本原因是我当时还没有想清楚。我没有什么经验,在我想象能力所能及的范围,我当时只能提出那些建议。

  在包头海鲜店的时候,我看到贾总在公告栏前看了很久,后来要求店里把批评撤掉,换成表扬,并对店领导说:“对员工的奖励一定要比批评多。要关心每一位员工,你可以不用他,但是不能不关心他,不能不爱他。”当时我心里就涌起一阵感动,并且模糊的意识到,这或许就是提高员工热情指数的良方。后来接受贾总的任务到xx做调查——本来可以更早一些完成任务的,但是由于我的懒散与拖沓,直到寒假才开始去做。我没有在公司年会之前把这个任务做好,是我极大的失误。在xx,员工效率都很高,并且对工作的热情指数很高,这正是贾总和大家想把企业做成的样子,也是我曾经设想过的员工所应有的精神面貌。在不长的时间里,我用心观察了我所能够见到的,并仔细记录下来,认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我绝对不敢说我找到了所有原因,而实际上还有好些问题没有想清楚。比如xx主营火锅,可以高度标准化,后厨工作相对很简单,没有比前厅服务程序繁杂多少。而西贝后厨走的是传统路线,西贝的后厨、后勤等部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学习xx?还有,因为上述不同,xx可以集中全部精力投入服务,就是达到“全员服务”的状态。而西贝后厨庞大,很难做到集中全部精力投入服务。还有,点燃员工的激情,提高员工的敬业程度,需要有进一步的投入,需要管理者投入精力,还需要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也就是需要公司投入更多的成本。对比投入与产出,这个事情到底能为企业所有者带来多少利润,这个是我现在没办法考虑清楚的事情。或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企业做好了,股东们的分红反而少了——因为很多利润都投入到员工待遇的提高以及企业发展上了。这些都是需要贾总和大家一起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在这篇报告中,到处洋溢着对xx到赞誉之词,甚至如果有人说我是不是有些夸张的话,我也会只微笑而不作答。第一是因为我这次的任务主要就是去看xx到优点,第二是我写这篇报告的时候依然被xx的很多东西所感动着。在写报告的过程中,我时刻都在拿西贝和xx做对比,看西贝哪些地方做的不够。但是在报告中,我做的对比并不多,因为我知道大家会一边看一边在自己心里做对比。贾总是很有忧患意识的企业家,这次派我去做这个任务,也是要给企业敲一敲警钟。一个企业应该时刻有人敲警钟,领导也要听得到这种警钟,否则最后听到的只能是丧钟——如果到了那个时候,大势已去,悔之亦晚。

  这几天,我都是连夜写报告。我知道,我有很多话说,一两天肯定写不完,也写不完整。每天写到凌晨四点,早上同学还在睡觉我就起床继续写——同学甚至说我处于“亢奋”之中。实际上我已经很累了,我在三天之内完成了两万七千多。但是我就是想写,想快些写。第一是因为贾总在电话中说这次公司上下受到的触动都很大,多次研究过这个事情,所以我想我也得加紧;第二是因为在xx几天以来的感动还支持着我,给我一种努力工作的激情。并且,不可否认,xx给我的感动更主要一些,使我有一种要尽快把工作做完的强烈冲动,即使不吃不睡也不在乎。我只想尽快把我的一些经历与感受和大家分享。

  为什么xx能够给员工激情?我想我的正文部分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这正是我们要学的东西。

本文来源:https://fanwen.jxxyjl.com/kaochabaogao/64591.html

  • [教育考察报告怎么写]河西教育考察报告

    河西教育考察报告  2003年11月1~10日,庆阳市教育局组织全市13所重点高中和部分普通完中校长20人、市局主管领导、联络人员、司机等共27人的“教育考察团”,赴张掖、酒泉二市考察参观了部分学校,就学校的校园建设、信息技术教育设施建设以及学校后勤社会化办学思路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考察,现就考察情...

    发布于:2018-09-28

    详细阅读
  • 加拿大职业教育模式|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考察报告

    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考察报告  朱岩、张琼、夏林华  一、农业职业教育:  教学形式十分灵活,主要以二年制的职业培训证书班为主,也有少理的三年制和四年制的学历教育班。同时,也根据行为开雇主的需求,开办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一般来说,接受三年制、四年制学历教育的学生,大多都具有从事农业工作...

    发布于:2018-09-28

    详细阅读
  • 【培养教育考察报告】南通教育考察报告

    南通教育考察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通教育成功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些现状,同时反映了基层对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两种看法,最后提出了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  正文:在基础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教育...

    发布于:2018-09-27

    详细阅读
  • [日本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反思]借鉴与反思——教育考察报告

    借鉴与反思——教育考察报告  2005年9月23日,天气晴朗。第十八期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48名学员在省培训中心韩茂畴科长的带领下,考察了北京市团结湖第三中学,考察期间,得到了北京市教育学院大力支持与帮助,得到了团结湖三中学校领导的热情接待。学员们在该校校长韩希文等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该校的校容校...

    发布于:2018-09-26

    详细阅读
  • 参观闽南古建筑|闽南课改参观考察报告

    闽南课改参观考察报告  一、考察概况   3月3日—3月8日我市部分中小学校长,在市局黄二华副局长的带领下,来到我省首批课改实验区厦门等市县考察,考察团前后考察参观了厦门市、泉州市、南安市等三市,对三市部份中小学实施基础课程改革实验的情况进行广泛的学习和交流。考察团分中小两组进行活动,我们小学组...

    发布于:2018-09-26

    详细阅读
  • [研究蜡的变化]研究新的变化建立新的平衡——美国部分著名高校教育考察报告

    研究新的变化建立新的平衡——美国部分著名高校教育考察报告  余寿文 张玫 袁德宁 张再兴  1994年4月6日至26日,清华大学考察团赴美国进行了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考察。先后访问 了麻省理工学院(MIT)、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伯克莱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5校,其中重点在MIT 深入考察访问...

    发布于:2018-09-26

    详细阅读
  • 重庆渝西学院录取分数线_赴重庆渝西学院参观考察报告

    赴重庆渝西学院参观考察报告  一、 前言  在我国,只有教育部组织的各类评估来对高等教育质量作一定的监督与测量,且仅仅限于对结果的评价,尚无对过程予以监控的有效措施,这也是ISO9000标准引起众多教育界学者关注的原因之一。重庆渝西学院将2000版ISO9000族标准与高校教学工作评价方案相结合...

    发布于:2018-09-26

    详细阅读
  • 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赴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参观考察报告

    赴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参观考察报告  编者按:2005年10月3日至10月23日,省局组织了赴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参观考察团,该团一行9人,在外停留21天,与美国政府相关单位就食品质量安全法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及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以下是该团团员,...

    发布于:2018-09-26

    详细阅读
  • 婺源高山平湖秋色美景|婺源:江岭、高山平湖、庆源旅游考察报告

    婺源:江岭、高山平湖、庆源旅游考察报告   2003-8-1  江岭风光、高山平湖、庆源古村是婺源自助游者旅游路线中备受推崇的一条,但这些地方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许多人对这些地方还是不甚清楚,本人凭过去的这些景点了解,并带相关问题于四月十二月专程前去考察,于五一前作这一篇报告,供各位驴子们参...

    发布于:2018-09-25

    详细阅读
  • [澳大利亚远程博士]对澳大利亚远程开放教育的考察报告

    对澳大利亚远程开放教育的考察报告   仙桃广播电视大学 马德芳   应澳中文化教育交流中心和昆士兰开放大学的邀请,由省电大副校长梁赵清、襄樊电大校长苏兵民和仙桃电大校长马德芳组成的湖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考察团于1999年8月5日至21日对澳大利亚的远程开放教育进行了考察。   此次考察的目的,...

    发布于:2018-09-2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范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